中藥是祖國醫藥寶庫的一顆璀璨明珠,應用歷史已有數千年,至今相沿不衰。但是,在我國的醫藥古籍中,卻找不到“中藥”一詞,而只有“本草”或者“藥”。那么,“中藥”一詞是怎么出現的呢?“中藥”一詞的出現與西藥輸入我國有關。
在西藥輸人我國之前,由于藥品沒有中藥與西藥的概念之區分,因此也沒有“中藥”一詞。隨著鴉片戰爭,西藥開始流入我國。盡管我國傳統醫藥和外來西藥都是取材于動物、植物和礦物,但是在制作工藝上,前者明顯落后于后者。為了能夠發揚光大傳統醫藥,提高制作水平,一些有識之士選擇了到國外學習西醫西藥的道路,以此來振興傳統醫藥。后來,我國又開辦了西醫藥學校。1851年,由我國學者陳修堂翻譯,英國合信在華編寫的生理學著作《全體新論》在我國出版,由此推動了我國西醫西藥學書籍的出版事業。
到了上世紀20年代,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已經形成傳統醫藥和西藥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。為了把兩者相區分,所以有人提出把傳統醫藥稱為“漢藥”或“中藥”。于是“中藥”正式成為與西藥相對的醫藥專用名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