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煎藥前要泡澡
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,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,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,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,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。一般以花、葉、莖類為主的藥物,浸泡時間為1小時左右。以根、種子、根莖、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可達2~3小時。夏秋季節可根據情況適當減少浸泡時間。
2、煎煮講究二進鍋
一般而言,煎煮2~3次。煎煮次數太少,提取不完全,藥材損失大,煎煮次數太多,不僅耗工和燃料,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。一般而言,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,故以煎煮兩遍為佳。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或滋補性藥材,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,可再煎第三遍,改為一日3次服用,以節約中藥資源,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。
3、煎藥的文火與武火
煎藥溫度的高低,中醫稱之為“火候”,一般習慣上稱為“文火”或“武火”。所謂文火,就是弱火,溫度上升緩慢,水份蒸發較慢。所謂武火,就是強火,溫度上升快,水份蒸發的也快。如煎藥時火候過強,水份蒸發快,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,也容易糊鍋。反之,火候弱,煎煮的藥效果就差。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,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,保持在微沸狀態,可減慢水份的蒸發,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4、煎煮的時間有區別
主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,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。一般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-30分鐘,第二煎15分鐘左右。治療感冒類藥物,第一煎10-15分鐘,第二煎5-10分鐘。滋補類藥物,第一煎30-40分鐘,第二煎20-30分鐘。
5、留取藥液量有講究
一般指一劑藥經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。成人取400-600毫升,每日分兩次服用。兒童取200-300毫升,每日分兩到三次服或少量頻服。藥煎好后應趁熱及時濾出藥液,以免因溫度降低而影響煎液的濾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,濾藥時應壓榨藥渣,使藥液盡量濾出。
6、特殊藥有特別待遇
其中還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藥,例如先煎、后下、烊化、包煎等,就是特殊的煎煮方法。這里我們不一一過多的贅述。
7、你還需要注意的
煎煮過程中應認真執行,注意防火,防毒,防煤氣中毒,防止活力過猛使藥物溢出等,避免出現煎干或煎糊現象。對于不易溶解的藥可不時順時針攪動,若已經煎干則宜加新水重煎,若已煎糊則應另取飲片重新煎煮。經改進過的電砂鍋方便了許多,不少患者仍嫌自身在家煎藥麻煩,可適當選擇藥房或醫院代煎。
|